浙江天台国清寺导游词

走四方
2012-02-23

各位团友:

    欢 迎大家来到“佛国仙山”—天台山,东晋时代的孙绰在这里留下了瑰富壮丽的《游天台山赋》称其为“盖山岳之神秀”,唐代著名诗人在此高吟出了“龙楼凤阙不肯 去,飞腾直欲天台去”的不朽诗章,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游天台山,为天台山写下了两篇游记,并赫然将《游天台山日记》放于《徐霞客游记》首篇。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国清讲寺。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对峙局面,这位出生于尼姑庵,并由尼姑抚养长大的皇帝便大兴佛法,隋代仅仅存在28年,但在这短短28年在浙江天台山诞生了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公元597年 就是在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圆寂后的一年,晋王杨广便派司马王弘主持修建国清讲寺,取名“天台寺”。由于隋炀帝对智者大师礼遇,而且据说在国清寺建成后,隋 朝出现了开皇盛世,为巩固隋朝大业,隋炀帝便把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取义“寺若成,国则清”。元世祖时期更名为“国清讲寺”一直沿用至今。

    国清寺至今已有1400余 年的历史,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顶住反动势力毅力开放国清寺,当时主要是考虑和日本加强民间交流,以促进两国建交,为什么 这么说呢,是因为国清寺是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当然也是是日本、韩国朝鲜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每年这里会有大量的僧人来朝拜。

    现 在请大家往前看,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牌坊,牌坊既不能居家住人、遮风避雨,又不能供佛祭神,祈求福祉,并无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 钟爱有加,尤其是我们天台人民,全县的牌坊数也数不清,那么我们这个国清景区的牌坊是为了表达天台人民对佛教天台宗的信仰。牌坊的中间我们可以看见“和以 致祥”几个大字,它的意思是“和谐相处可以带来祥瑞”,也因为如此儒、道、释三教在天台得以和谐发展,天台也是被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大家请跟着我往前走,请大家看一下前方的这座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并与中国传统建筑融为一体,并自成一个体系的建筑。佛塔传入中国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形式,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塔的功能也很多,比如说登高远望,宗教崇拜、镇风水、纪念等。

我们这座塔被称为“隋塔”,也叫做“报恩塔”。这座塔是晋王杨广为了报答智者大师帮他授菩萨戒而修建的,塔建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十月。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国清寺被毁,塔也受损。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隋塔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修。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因年久失修外围木结构损失殆尽,现仅存砖砌塔身。我们仔细看,可以发现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三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佛像秀眉善目,宽衣紧带,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这 座塔很独特,请大家请往上看,是不是没有塔顶。关于这座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隋朝年间的一天晚上,南海观世音路过天台,被天台的美景吸引,想要在天小憩, 当时五百罗汉想和观音斗法,所以两方约好在天亮之前为天台人民干一件好事,说罢便开始行动,五百罗汉便在国清附近造塔,但是没有砖块,罗汉们便从灵江入海 口的地方沿着灵江运砖过来,他们边运转边把海水往里赶,不料弄错了路,所以又急忙调头,总算到了鱼目山,而观音来到罗汉道场附近的瀑布,把两座山拉到一 起,这样就在瀑布的中间形成了一座石梁,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梁飞瀑。观音见罗汉没有完成便学鸡叫,没想到全县的鸡都叫了,罗汉以为天亮没把 塔顶安上去,便停了下来,现在这座塔的塔顶还安放在塔顶寺。  

请大家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七佛塔,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七佛塔为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它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一点,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旧七佛塔,毁于文革期间,关于旧佛塔,历书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也就是1460年左右。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是镂空。旧七佛塔的塔身正面,也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大家往七佛塔的上方看,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据说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据说一行为了测量子午线到天台向当时国清寺的主持学算数时,喜欢上来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这里,所以也就有了他的墓。


    各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亭子被称为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山、拾得生活在唐朝贞观年间,两个人佛法高妙,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而且,寒山、拾得二人踪迹怪异,其典型形象总是满面春风,拍掌而笑,民间奉为“和”、“合”二仙。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所以天台山也成为了中国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大家可以抬头看到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

    大家一路走来,有没有发现我们整个国清景区就像是一座园林呢?其实在中国的园林体系中除了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外,还有一种园林体系那就是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国清寺就是因山就势重叠构筑;控制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等等。

    那么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景观主要就是根据自然来布局来设计国清寺的主要建筑。现在请大家抬头观看,国清寺四周围着五座山峰,分别是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宋人夏竦看到这个景观之后,写诗赞道:“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虚落半落晖。”古人认为“山环水绕必有气”,懂气功的人交口称赞这里的“气场”好,练功容易得“气”。讲“风水”的人则夸国清寺风水好。是块难得的宝地。国清寺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的选址标准,完整地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灵兽”模式,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一处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

各位,五峰环绕这个景观给这个寺庙园林增加了许多的神奇色彩,其实这些风水学说其实就是一个地方选址的要素。比如说国清寺南面是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假设南面也是一座高山的话,那么国清寺就没有充足的光照了。如果西北两个方向没有高山的依靠,那么冬天来自北方的西北奉就会长期直入,这样的话国清寺就会很冷。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被称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的“双涧回澜”。双涧,指的是发 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支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入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到国清;而西涧从映霞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 三公里。因此北涧之水常清澈,西涧之水常浑黄。特别是多雨季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蔚为壮观。加上拱桥、古木、黄墙、青峦的衬托,就形成了“双涧回澜”一大景色。千百年来,中外游客多在盛夏的多雨季节,到国清寺能观赏到“双涧回澜”的景观。每当夏雨季节,经常会出现一边下雨一边晴的情况,甚至这丘田下大雨,而相邻的那丘田却红日高照,故有“雨不过丘”之说。当一行禅师到国清寺求算法的时候,正值北山下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滚滚山洪顺着东涧咆吼而下。由于前方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西涧方向无雨,水位甚低,于是东涧之水就漫向西涧,造成涧水西流的奇观。

    各位团友,桥是古代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建筑,在园林中的桥,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类型,这座丰干桥就属于拱桥。它是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年间重修。桥面鹅卵石铺就,两侧石板护栏。桥头石狮守护,桥两侧苔葛从生。立桥心方石上踩脚。能感到桥身颤动。但此桥建造十分牢固,虽历几百年风暴洪水,至今仍完好无损。
    桥畔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一行到国清寺学习算数而立的。一行禅师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人。一行对我国天文学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开元十一年(723年),他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黄道游仪,对日、月和五星的运行进行了观测,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并且重新测定了恒星的位置(《新唐书.天文志》)。这比1718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恒星运动理论要早1000年。
    开元十一年至十三年(723年-726年),一行与南宫说等人测量了南北13个地点的日影长短,打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得出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为166.14公里(现代实测为111.2公里)。这也是了不起的功绩。
     开元十二年(724年),一行和梁令瓒主持制造了浑天铜仪。浑天铜仪用水力运转。通过复杂的齿轮系统,可以显示天系运行的情况,并可自动报时,这是他们对古代天文仪器研究的杰出成就。一行到天台山国清寺是元九年(721年)。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蚀不准,玄宗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一行根据《周易》,编写《大衍历》,费时7年,完成了这部52卷的巨著。一行在编写《大衍历》过程中,碰到一些计算难题,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求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碑石上的题字,记述的就是这次访晤。
    这一天,国清寺的达真和尚正在寺院中布筹运算,忽然对他的徒弟说:“今日有弟子自远方来求我算法,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人通报?”再算了一筹,又说:“门前涧水向西流,第子就到了。于是,达真和尚急忙起身相迎,一行当即跪拜认师。就在这时,只听得“哗啦啦”一声响,寺前本来往南流的涧水竟突然向西改流。达真和尚激动的对弟子们说:“一行千里求算,真诚感天动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何愁新历不成。”从此,一行就在达真和尚的指导下,经过二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编成了《大衍历》。“一行到此水西流”,成了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唐代诗人写诗道:“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各位团友,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首先看到的是教观总持和隋代古刹两大照壁,教观总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思。由于“国清”两字寓意“国家清明,天下太平”的意思,深受当政者和僧俗百姓的普遍欢迎,所以这个吉祥的“国清”寺名,就一直沿用至今。(文章文字加粗段落参照《台州市现场导游考试指南》而写)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清寺的山门。
    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而国清寺的山门要别具一格朝东开。这就和我们刚才所说的寺院园林的布局相关,刚才我们提到寺庙园林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那么国清寺这种将大门朝东开主要原因是国清寺前方开阔地很少。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的缺陷,反而平添了几分“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这就是国清寺在修建之初抓住了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这一个布局特点。除此之外,有人说国清寺建在“八桂峰”南麓,此峰的风水龙脉刚好通过寺院的中轴线,寺院前方不开门而建照壁,就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国清寺长盛不衰。同时寺门东开也符合“紫气东来”的风水学说。还有人说,当年智者大师修持和创建的十二道场,多数在东北方向的天台山中。寺门朝东开可以表示对智者大师的崇敬。

    我们现在看到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国清寺的寺名在这里加上一个“讲”字,讲是指注重研修讲说佛教义理的天台、华严等佛教宗派。因为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一个寺院,所以被称为讲寺。

    寺院园林中,寺院是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形式。寺院在佛教中,至始至终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什 么是丛林呢,我们就从佛教的原来戒律说起,佛教戒律里要求僧众不能自己劳动,要去化缘,化缘是为了结缘,教化人民。下雨的时候就不能出门化缘,为什么呢? 后来到了百藏法师的时候,百藏法师就提出了丛林制度,打破了这一制度,也出现了韦驮菩萨法器的不同拿法。这个等下再说。

    佛 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它是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 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的造像而言,有很多 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进这所著名的佛教大学,让我为大家解开国清寺神秘面纱。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大殿就是弥勒殿。刚才我向大家说过佛教是佛陀教育,是 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 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生一世——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座大殿的建筑,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是国清寺给大家的第一个教育。从外面看,真俗二谛;从里面看,就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相同的。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跟着我,到大殿内参观,去慢慢探寻古寺所留给大家的教育。各位团友,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现在还在兜率天内院中修炼。据佛经上记载再过56亿年7千万年后,弥勒菩萨在印度的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得到成佛,到时三度法轮,分批超度众生,接替释迦摩尼的佛位。现在一般寺院供奉弥勒菩萨的原型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布袋和尚。我国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各位团友,有谁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将弥勒菩萨供奉在正中呢?其实,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育我们我们要平等心、喜悦相,通俗的来说就是: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

    在弥勒菩萨的两侧站着两位高大威武的金刚,金刚是金中最刚的意思,比喻牢固、锐利,无坚不摧。很多人习惯把左边这位红脸叫威迹金刚,右边黑脸的叫密迹金刚。其实在佛教中金刚力士本来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所以,金刚力士只好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个金刚力士,按照佛教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被称为密迹金刚。那么两位金刚怎么来教育世人的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们用凶恶的面目出现,就是告诉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来,受《封神演义》的影响,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哼哈二将。

    在弥勒菩萨的身后就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驮菩萨。据说佛祖释迦摩尼佛,涅槃后,天神们准备把他的舍利拿回去建塔供养的时候,罗刹鬼乘天神们不注意就夺走了舍利,韦驮奋起急追,夺回舍利,所以韦陀菩萨被誉为佛教的护法神。寺庙中韦驮像如果是双手合十将金刚杵搁于肘间,表该寺为十方丛林,接待寺;如以杵拄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云游僧到一个寺院就是看韦陀手中的金刚杵,才决定去留。我们国清寺是天下四大丛林之一,当然是欢迎云游僧来寺院学习佛法,当然也欢迎各位贵宾来国清寺感受千年前佛陀留给我们的教育。

大家观察一下韦陀的脸,有没有发现韦陀的脸像孩子。其实,这也是佛陀给我们的一个教育。面如童子,象征着“赤子之心”,就是告诉大家要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

大家有没有在弥勒殿学到了一点做人的道理,现在请大家继续跟着我往前走,看看天雨花殿又有什么让人受益的地方。


    各位,在一般寺院我们这座雨花殿被称为天王殿,传说国清寺建成后,章安灌顶大师登台讲述《妙法莲华经》,感动上天神灵,天降花雨,故名“雨花殿”。现在我来问一下大家,为什么这座雨花殿要供奉四大天王呢?因为佛教把世界依次上升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盘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为四天王及其随从所住所,天王殿因此得名。

    各位,这位手持琵琶的就是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那他要求我们怎样去做呢?那就是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这位就是南 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 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跟着时代走, 是领导时代走啊。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参学、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则佛教哪里是迷信,哪里是拜偶像呢?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顺,顺的意思,代表变化!什么是顺?就是没有角,没有鳞片的龙的神兽。人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顺表 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 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国清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这块匾额,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却是竖写的。其他寺院,大雄宝殿四字大都是横写的,唯有我们天台国清寺的大雄宝殿是竖写的,这是因为清代在重修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御赐恩准的。所以说,这块竖写的殿额,表明了国清寺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

    现在我们到大殿内参观一下,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给我们上了一次人生哲理课,“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寂默就是清净,是对自己的。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所谓的本师,就是根本的教师。他诞生于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国王净饭王,母亲是王后摩诃摩耶,佛经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怀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肋出生,生下后走了7步,每走一步带上都会出现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在天空盘旋,一条吐温水,一吐条凉水,给他洗浴。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所以乔达摩·悉达多就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之思想)。17岁 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 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王罗会见了他。尔后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

    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以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俗称释迦佛为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能说明是某佛。比如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佛”,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佛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称“完人”、“至人”。

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据记载佛在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一直等到弥勒佛降生为止。到了五代之后,又增加了2位罗汉,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第十七位是降龙罗汉,第十八位是伏虎罗汉。

大家请跟着我往这边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中华四大古梅之一——"隋梅"。每当二三月花期,墙头两侧花团雪白锦簇,香飘数里。相传为国清寺首任主持章安大师在1400年前手栽的。“文化大革命”寺院遭破坏的当年,梅花枝叶干枯。此后几年不曾开花,人们以为它已枯死。1973年周总理下令重修寺院,梅花竟枯枝长新叶,奇迹般复活了。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自由活动,等下大家继续跟着我来参观接下来的建筑。

来源作者: 徐健伟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3196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