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在温州的吟唱与趣闻轶事

阿哈
2003-07-09
乾隆四十七年(1782)初,著名诗人袁枚与其高徒刘霞裳一起,游览了天台之后来到了温州,在雁荡山用一连串的比喻赞美龙湫飞瀑,在永嘉城区穿街走巷,察历民情风俗,留下不少美丽的诗篇与趣闻轶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祖籍浙江慈溪,后迁居钱塘(今杭州)。少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7岁学作诗文,12岁考取秀才,21岁去广西探视叔父袁鸿,在桂林作《铜鼓赋》,受到广西巡抚金*的赞赏,推举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全国200多个考生中最年轻的一个。23岁中举 人,25岁,即乾隆四年(1739)中第五名二甲进土,即入翰林院,不久改庶吉士。历任漂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知县,勤政不苟,颇有政声。但得不到统治者赏识,48岁即辞官告归,隐居江宁(南京)小仓山之随园,以书籍、诗文、游历、授徒终老。诗重“性灵”之说,并工骈、散文,世称随园先生。学识丰富,交游广阔,上自达官贵人,下及寒士围秀,无不交好。与蒋土铨、赵翼并称“江左三大家”,诗名甚高。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称他是“诗坛革命家”;但章学诚等持世俗偏见,对他授徒中招收女弟子(有姓名者50余人)斥为“非圣无法”、“倾邪淫荡”。生平不随时步趋,不拘于礼法,风流倜傥,但不喜欢琴棋书画。从67岁开始,遍游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 桂林、南岳、潇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等胜地,到 80岁尚不肯息步。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诗歌。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70余卷,诗话、尺牍、说部共30多种,留有诗作约7000首。

袁枚曾三游天台、雁荡。据他的《浙西三瀑布记》所记:“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后十日,至雁宕大龙湫”,是乾隆四十六年春,从南京到浙江。到温州的时间已是四月,五月归随园。第二次在何时,已搞不清楚,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当时他已是77岁的高龄了,还精神抖擞地柱杖重游。他的游踪遍及北雁的大部分景区,因为带了学生绍兴秀才刘霞裳等,一路唱和,先后写下了《马鞍岭》、《观大龙湫》、《大龙湫石壁上有唐杜审言题名诗》、《过四十九盘才到雁荡山》、《风洞》、《老僧岩》、《望天猫》、《展旗峰》、《美人石》、《每见绝壁之上有长方石门如数十间屋舍,鸟或能飞,人不能至》、《听诗叟》、《剪刀峰》、《玉女峰》、《卓笔峰》等14首诗。诗多近体,均真切自然,具有灵敏的审美感受和巧妙的相像构思。如《过 四十九盘才到雁荡山》:四十九盘岭,盘盘欲上天。不教双足苦,难到万峰巅。踏处全无土,喧声但有泉。三休才得过,衣帽尽云烟。

四十九盘在能仁寺西、小芙蓉北,又名丹芳岭,山高岭峻,迂回曲折,当时袁枚已六十七岁,但游兴十足,经过三次休息,总算爬过这座高山,飞涧流泉,烟云缭绕,给诗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在《展旗峰》一诗中说:“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障,幅幅生清秋”,把展旗峰幻化为黄帝时胜利的大旗,赋予自然景观以历史、文化的内涵,显示了诗人“独抒灵性”的想象力。不同凡响。在《听诗叟》中写道:“底事听诗听不清?翁耳学久分明。拟携谢眺惊人句,来向青天诵数声。”诗人巧 妙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欲以谢眺的惊人句,来振聋发聩,启示人们的聪明才智,谢眺是南朝齐时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齐名,曾任宣城太守,他的五言诗,在当时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沈约说“两百年来找不到这样好的诗。”雁荡风景,经过诗人指点,更加充满诗情画意。咏《玉女峰》一诗:“风中素裹雾中藏,雨是浓妆月淡妆。莫道玉人常不老,秋来也有鬓边霜”,把美丽的玉女峰在风雨晨昏、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季节中的风韵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了,自然景观加上艺术上的再现,真是千秋绝笔。

袁枚对大龙湫的描绘,可说是浓彩重墨,写了一首《观大龙湫》的古风:
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无孙工织素;雷梭抛掷银河边,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诞。谁知乃是风水相摇荡,波回澜卷冰绍朕。分明合并忽分散,业已垂下还迁延。有时软舞工作态,如让如慢如盘旋;有时日光来照耀,非青非红五色宣。夜明帘献九公主,诸天花散维摩肩。玉尘万斛桔叟睹,明珠九曲桑女穿。到此都难作比拟,让他独占宇宙奇观便。更怪人立百步外,忽然满面喷寒泉。及至逼近龙湫侧,转复发燥神悠然。直是山灵有意作游戏,教我亦复无处穷真诠。天台之瀑何狂颠,雁山之瀑何婵嫣;石门之瀑何喧阗,龙湫之瀑何静妍。化工事事无复笔,一瀑布耳形万千。要知地位孤高依傍少,水亦变化如飞仙。

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描绘大龙湫的声、色、态、势,仍觉无法比拟,又与天台的石梁瀑、石门洞的飞瀑作比较,各见特色,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但诗人还感不足,又写了一篇散文游记《浙西(南)三瀑布记》:“后十日,至雁荡大龙湫。来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玻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 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右门洞,……疑较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内。此又石梁、龙揪所无也。”自古迄今,写雁荡龙湫的诗文不知多少,但写得如此穷形极态,文采灿然,我看只有随园老人一人而已。

袁枚游了雁荡来到温州,受到温州知府、永嘉知县的热情接待,因为他的诗名很大,温州人觉得十分荣幸,纷纷登门拜访,迎来送往忙于应酬。他一有空暇,就独自上街穿巷,了解温州的民情风俗。偶然在街头遇到一个编织藤盘的姑娘,为她的姿色与娴熟的手艺所吸引,一边看她操作,一边就讪搭交谈起来。临走时,袁枚赠她一首诗,内有“安得巫山置重译,替即通梦到阳台”。袁枚不懂温州方言,而这个妙龄姑娘也不会普通话,因此他们交谈都要经过“重译”,即好几人翻译才能弄懂。“温州虽多佳丽,而言语不通”,使来访者感到十分遗憾。第二天晚上,他同刘霞裳去看一户姓王人家娶媳妇。

温州旧俗闹洞房很有风趣,让袁枚大饱眼福。凤冠霞帔、珠翠交错的新娘南 面端坐,八个伴娘分已嫁未嫁列坐左右,前面桌子摆放鹿台、花卉、酒壶及糖果类东西,房门敞开,任人观看,参观者看中那位伴娘,可提壶酌酒向她举杯,她要喝干这杯酒,再向对方回敬,表示礼礼相还。刘霞裳向右座第三位伴娘敬酒,她含羞起立接杯饮过,但却忘记回敬客人,引起哄堂大笑,伴娘面红耳 赤自知失礼,慌忙斟酒表示歉意,霞裳接杯连声道谢,一饮而尽。

温州闹洞房看新娘的习俗,历史悠久,还有“坐筵”等形式,当时温州知府认为大小不分,上下无别,一任滥觞,有失风雅,欲下令禁止。袁枚却认为无失政教,应容许存在,并作《竹枝词》六首,其中有讽喻之句:“不是月宫无界限,嫦娥原许万人看”,知府连连称“好,还是你的见解对,让它相传下去 吧。”袁枚在温州住了多日,听说南雁荡山景色可与北雁媲美,曾去平阳县,但他只到钱仓,留下《摇动岩》一诗:“两石胡倚眠,隆隆万钧重,十手推不摇,一足蹴乃动。其事实可骇,其理不可求。莫怪李青莲,踢翻鹦鹉洲”。他为什么没到南雁,可能当时景区僻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有关。

袁枚回去,从瓯江扬帆西上,经过永嘉西溪,曾作逗留,写 下《荆坑道中》一诗:“远望烟墩立翠薇,白沙高岭势崔巍。滩奔石自排牙文,风急花如约伴飞。野庙墙崩神暴露,大洋山隔海依稀。瓯柑仙(鲜)蛎江瑶柱(干贝),一路尝新我未归”。刑坑即荆源,又名西溪,瓯江支流,源出现永嘉县下嵊乡外岩村西部,向东南流经荆源,六龙桥下,至*湾村以东入瓯江,下段桥下以下俗称韩埠江,属感潮河段。袁枚可能因人之请入西溪,在这诗里,记述了温州的名特产和好客之情。看来,诗人对这次温州之行是十分好感的。

(潘善庚 徐祥地)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10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