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晴隆二十四道拐美图自驾攻略

走四方
2011-10-03

地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
门票:没有门票
交通:

1、交通可从贵州安顺坐车去晴隆,或从云南昆明坐过路车中途下车。

2、想看24道拐全景,须绕一段山路,出县城西门古城门洞后沿乡村公路经竹山至磨石寨,约6公里,然后徒步半个小时左右翻到山顶就到最佳观景处。

3、自驾车,行车路线 黄果树-晴隆-(黄果树→320国道→断桥→关岭县→晴隆县→24道拐)

       “二十四道拐”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每道拐都是360度的“回头弯”,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其气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曾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从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美军随军记者巴特在当时拍摄了一队美国军用GMC大卡车在“24拐”公路上从幽深的谷底向险峻的山顶爬行的照片,照片中山体壁立,盘龙般的公路从云端直坠谷底,如一条巨型拉链盘在山体上,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抗战时期这条从印度出发,经缅甸,接通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之艰难,见证了中美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自强图存的意志象征。

     据说这就是美军拍的那张照片,可以对比一下:



  巴特的照片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但却无人能说出其准确位置,很多人认为它在滇缅公路上。半个世纪以来,云南电视台和许多专家学者曾在云南境内苦苦寻找“24道拐”的详细地址,均无功而返,这条二战期间声名远播,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公路,在现实中竟神秘地从地球消失了。

 上世纪80年代,研究滇缅公路历史的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走访了许多历史学家和二战老兵,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均一无所获。

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电视人朱弘交流时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可能在贵州在安南。而“安南”正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




二十四道拐,如中国的历史之路,亦如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曲折艰辛险峻,却并不中断,一直向着最高点的目标延伸、延伸……

这是我们的车队,朋友们站在陡峭的山崖边,感叹着这条险峻的道路:

旅游小贴士
  离开晴隆时从上往下行走,徒步24拐别有滋味,会有遥遥无期的感觉,虽然只有三四公里。到最后一拐与新路交汇处等往盘县的车。现在的公路从第一拐到24拐之间已改道,多绕了几公里,客车已不行24道拐,惟有越野车还抄近道,或有人专门用此路练车技。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4733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