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达人如何度过旅行中的在路上读书图

走四方
2011-05-19
2004年在昆明某青年旅行社住了半个月,大房间,和来来往往的老外们混住在一起。
语言不通,从不说话。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只是暂住在那里而已。
那时候我的行李里只有衣物、一小箱光盘和一些补气补肾的药物。然后每天吃4个酸得要死的苹果(吃坏了我原本就过敏的牙),每晚写日记,看师傅让我看的一些阮义忠的书,那些影像大师们让我心潮澎湃,获益匪浅。多年后有一天有幸写到阮义忠,我完全是热泪盈眶地用文字回忆起那些启蒙式的人物如何滚烫着我内心的夜晚。
第一次真正在异乡,第一次一个人,就像从笼里被放出的小鸟完全对待世界不知所措,除了那些被书本抚平的夜,其他时候我基本心情都糟糕透了,尤其是几乎永远阳光明媚几乎不下雨的城市,简直让内心觉得都快干涸得裂开,奇怪的是,即便如此,那些天我都没有哭。半个月里房间里的游人换了一拨又一拨,都说老外活泼外向,可房间里的他们却特别安静,许多人没事就在房间里躺着看书。某天一个日本旅行者的大包更是震住了我,竟然有三分之一都是书籍,尽管都是口袋式的漫画书,但是对我的触动仍然很大。
曾经我认为书太重,是不适于随身携带的,尤其在旅行中。阅读,应该是住下来,回到家,安顿下来后慢慢干的事。
中国很少有为旅行专门印刷的轻型纸书籍,都偏重,喜欢大部头,还有华丽书腰束身。老外们随身看的都是特制的轻型纸书籍,极轻极简。而中国旅游景点卖的书,都被那些五花八门的旅游和消费攻略书坏了胃口。后来的日子里,我的行李箱和背包越来越重,除了相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
再后来,随身带本书已经成为习惯,等人看,坐车看,地铁看,赶路看,吃饭看。更是养成了一上车就看书或是昏昏欲睡的习惯。
中国人很复杂,中国语言的语境更是复杂又深奥,总之,在这个国家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定力和自我意识,真的很难做人。好好的“艺术家”,可能是讽人。好好的“看书”,可能是酸你。好好的“文化”,可能是损你。表面是褒义,却可能是指桑骂槐。对于走到哪看到哪的事,我并不是觉得多有文化,而是仅仅觉得它可以很好的打发时间,并且让自己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静下来。再再再后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尽管并没有周游列国,但是旅行中看到的人们,玩弄好手机好相机玩PSP的基本都是亚洲人,尤以中国人为主,真是难怪中国出精英。而在车上,在等候的地点,在旅店,捧着书的大多都是老外们。
书的内容并不重要,而是一种习惯,对传统的习惯。
那么你,你是如何度过在旅行中的在路上?
你们会不会像我一样希望道路永远没有尽头,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吧?或是像我这样把许多的快门浪费在路上?还是像我一样打盹,直到下车一眼眼屎,迷迷瞪瞪,分不清楚方向?行李并不止图片上那么少,还有一大包护肤品,一个大数码,还有更多胶卷。一路上还边走边买,边走边遗失。
黄色的草帽好像遗失了,拍照就用另外一顶草帽代替了一下。
带的书是:梁文道《我执》,龙应台《目送》,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幼儿蒙氏教育《爱与自由》
我还是喜欢读通畅易读,文字简单的书,比如后两本,而且是读过多次。
《目送》不是都那么精彩的,龙应台看起来那么中性理智,讲老一辈口述历史的都很好,其他有些文章还真是相当自恋,主要是显得不符合她那么有力度的风格;梁文道就更深了,太有文化了,许多我都看不懂,只有一篇让我反复读,有机会我推荐上来。

JAZZY拍的,我从来不会在车上看书头晕
偷拍了一张这本书很好看把快门浪费在路上 :)







在正午滚烫的马路上,让我们的三轮车夫给我拍的,光着脚,烫得跳着走
出来一看,全没对到焦,可还是很喜欢。

来源作者: deer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2963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