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租两栋别墅抱团养老同吃同住的生活

走四方
2020-03-16

传统的“中国式养老”正面临困境,有一些老人决定“自救”,他们中的先行者约上好友、同伴开始“抱团养老”,过上了一种前卫新潮的退休生活。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抱团养老这个词,就是为我们发明的”

耿姐(72岁,北京人):今年我退休刚好满20年。从3月份开始,我们七对夫妻在北京郊区合租了两个别墅一起生活。到现在已经快三个月了。

我们这几对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认识了。我们是“老三届”知青,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一起下乡,一起返城。大家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彼此知根知底,需求也都类似。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耿姐


退休之前,大家都是各忙各的。退休以后,一开始是照顾父母。后来父母都走了,儿女就接上,帮他们带小孩。现在孙子一辈也上学了,才终于开始有点自己的时间。

四五年前,我开始认真考虑养老这件事儿。一开始考虑过养老院,我和丈夫到处考察,大概考察了几十家养老院,光北京市就有六七家,还去过昆明、大理、广州、宁波、杭州、桂林、山东、大连。

转了一圈,我发现我不喜欢养老院这种形式。住养老院的几乎都是不能动的,我们生活还可以自理,不需要全程陪护。还是希望可以和熟悉的人一起住,有人管饭,自己想吃什么也可以自己做,想吃菜就种点菜,想出去玩就可以出去玩。所以倒不如找个地,盖个房,几家凑在一块,互助生活。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叫做“抱团养老”。我觉得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们发明的。我们这帮人,年轻的时候过的就是集体生活,到老了,习惯继续过集体生活。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耿姐租住的别墅


找到现在住的这个房子,看了之后觉得挺不错的,别墅位于郊区,价格不贵,一个人3000,我退休金一个月五六千,基本上没什么负担。离城区也近,万一家里有点什么事儿,还可以马上回来。我们自己有点什么事,跑趟医院,看个病、拿个药,也算方便。很快我们14个人就把别墅整租下来,搬进去住。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耿姐与朋友们经常在合租别墅里喝茶聊天


搬进来后,我们把院子又重新整理了一遍。平时打打牌,聊聊天,喝点小酒吃点饭,晚上唱一把卡拉OK。如果天气不错,我们就开着车到周边城市逛,吃吃当地的美食。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与耿姐住在同一别墅的陈阿姨与李大叔


我们住进来之后,很自觉地互相签了一份免责书。老年人都有点什么疾病,比如心血管病之类的,在一起住的过程中万一发生点儿什么状况,都是自己负责。这是让家属放心,也别给同住的人带来负担。

“我们12个人计划住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李伟文(58岁,台北):我50岁的时候,和朋友组织了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下半生”。成员都是50岁左右,我们希望自己中年以后的生活,能够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灿烂,现在成员总共有六、七十人了。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李伟文与太太


我们经常以徒步的方式游台湾。五年前,走到台南的时候,发现这里小吃很多,很多巷弄适合逛,有自然风景也有文化气息。房价相对台北来讲又很便宜。一整栋房子,卖价不到100万新台币,这点钱只够在台北买个厕所。我们开玩笑说,70万一栋,那我们这群人就可以把整条街买下来。

正好这时候当地人讲了一句话,很打动我们。他说台南一年有三百天的好天气,不会像高雄、屏东那么热,也没有台风。一个朋友大胆提议说,这里条件这么好,不如我们在这里买一块地,建一个房子,等我们退休之后一起住吧。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很快,当地的朋友就帮我们物色到一块地。价格很合适,只考虑了一两个星期,我们十来个家庭,每户人大概各投了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新台币,买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设计。

我写过一本阐述退休生活计划的书,叫《李伟文的退休进行式》,我一直提倡的概念就是,当你还在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退休生活做准备。不能一味地指望子女。因为孩子上大学以后,就是独立的人生。

“抱团养老,对老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

王卫东(51岁,北京):我其实一直很向往抱团养老。长者共居的概念在国外一直都有,我就在想,中国老人能不能也来享受这种模式的生活。

2017年,我在北京郊区平谷找到一个别墅小区,租下了20几栋别墅,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一个“抱团养老”的试验邀请,租期是十年。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王卫东租下的别墅小区


刚开始这些别墅都是毛坯房。我找人来装修,陆陆续续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园、草坪、小路等等。专门扩大了一个活动中心,这样我们可以跳广场舞。为了让“抱团”的生活更舒适,我还找来一个管家和一个厨师,负责我们的日常起居饮食。

找人的时候我立下了一些规矩,对职业、素质都有要求,因为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所以跟我一样也是大学老师的人优先。

我还要求来住的人身体比较健康,能够爬山,喜欢旅游,最好还会一点琴棋书画的特长,这样大家在一起过起来比较有意思。有一些人可能腿脚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个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住,有护工伺候的,有点像住养老院的感觉,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信息发出去不久,就有很多人来咨询,起码三四百人,只有我一个人回复,忙都忙不过来。没想到大家对抱团养老还是很感兴趣的。

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虽然问得多,但是真正落实能来的很少。发招募信息的时候是冬天,很多人说,等3月份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过来。但是到3月下旬,我再一问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说家里面这个事、那个事,就不来了。

南方有几个大学老师,知道我在搞抱团养老,他们说我退休一定来,你一定要等着我,说的斩钉截铁的,但是他们还没退休。

后来我就放宽了入住条件。我发现职业、社会地位不重要,性格很重要。只要他性格开朗,愿意交流,愿意和大家一起相处,住起来就会舒服很多。

因为抱团养老需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要和谐,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他自己也不愉快,其他人也不愉快。

来的人我一开始是收2800块钱一个月,后来降到2300。不收押金,因为现在老人很怕押金这个事情,外面的骗子太多了。他们就提前一个月把房租打给我就可以了。

大家一起住,生活起居很多方面没有办法算得太清楚,所以不能太计较。曾经有个吹萨克斯的老大哥,吃饭的时候老怕自己吃亏,想要多吃几口。有的时候开饭了,结果他自己晚到,少吃了两个菜,就会生气。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参与王卫东抱团养老计划的老人们一起吃饭


两三个月之后,他就走掉了。走的时候原话是说这里太闹了,我想一个人呆着,不喜欢跟别人一起相处。可是他来这里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不想一个人住,他之前已经独居了十年。

另外一个大姐,独居的时间更久一些,也是住了两三个月发现适应不了,不是她自己想要的状态,就走掉了。

说实话,我作为这个抱团养老计划的牵头人,实际上做得很吃力。大家散散聚聚的,家里各种情况都有:有孙子要看的,邻居打电话邀请出去玩的,喜欢安静觉得太吵的,喜欢热闹的…… 反正原因都是五花八门的。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聚合在一起,确实有很多原来想不到的情况。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抱团养老的参与者区阿姨


抱团养老能不能实现,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问题。有一个在我这住得最久的大姐,她的子女都在美国工作,自己也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思维可能和西方比较接轨,对这种养老方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住起来也比较满意。

抱团养老的入门条件

抱团养老的概念其实最早来自西方,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的丹麦,之后推广至瑞士及荷兰,最后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怎么样才能实现抱团养老?除了观念上要改变,现实中也要做好一些准备:

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抱团养老比家庭养老的花费更大。首先它需要额外的房租,其次,如果参与者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话,饮食、清洁等需要有专人负责,这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更有人认为,抱团养老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退休金4000以下的你想都别想,只能是做梦而已”。

另外,共居者也必须在经济条件上处在同一水平。比如说现在家庭环境较好的老人,都经常组团旅行,然而生活拮据或者消费观念不一样的长者,他们只能留在家里,心里就会有落差,长久下来,他们之间就会有隔阂,也容易产生矛盾。

要有一个基本健康的身体。一般共居的老人都要有生活自理能力。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照顾。因此如果是长期病患者或者自理能力不强的老人,就不适合这种养老方式了。

性格要开朗、合群。团养老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更多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和合作,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否能在抱团养老中获得舒适和快乐。性格孤僻内向的老人,就很难融入集体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烦恼。

14位老人租两栋别墅抱

然而无论如何,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加剧的当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注定不能满足需求。每个人都会到达人生的下半场,或早或晚都会面临养老问题。选择如何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命题。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170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