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小吃美食攻略美图

走四方
2010-06-19

早餐吃上一碗羊肉泡,在过去那是有钱人家才能享受到的生活。虽然现在说起来好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反映了西北地区以前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与东南诸省相比,西北地区生活习惯还是有差距的。

陕西的小吃很多,但多以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譬如:羊肉泡、肉夹馍......等等,“清真”特色很明显,像玫瑰镜糕这类米粉做成的花式糕点,似乎就成了小吃家族里的贵族阶层,在央视品牌坊中进入“名贵小吃”之列。

“贾三灌汤包子”——皮薄肉鲜

“西安贾三灌汤包子馆”在回民街有两家店,规模都挺大,中式古典建筑,店堂内挂满各界名流的题词和照片,显示出这家回民包子馆的名气。

小笼屉蒸包,包子个头不大,包子折捏的挺精致的,很像我们吃过的“烧卖”。牛羊肉和三鲜馅的都有,客人可以各取所需。吃起来口感也不错,皮薄肉香,鲜美可口。我们山东人吃包子、饺子时,是蘸着蒜泥和醋,而西安却是蘸着红红的辣椒油吃,真是一个地方一种特色。我试着蘸着辣椒油吃了几个,味道还不错,那种辣味还能接受。

唯一不足的是:馆子里的粥太难喝,简直是粗制滥造,一点没有粥的感觉。

“老孙家羊肉泡”——徒有虚名

严格地说,老孙家羊肉泡的经营规模早已经超出了“小吃”的范围,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客房与宴会餐饮于一体的饭庄,当地的朋友都说“别去花那冤枉钱了,贵还不好吃”,但毕竟名声在外,临别西安的前一天下午,朋友伟江还是开车带我们去了。

每人发一只硕大的空碗,还有一摞馍,然后自己动手,把馍一点一点地掰碎,放入碗中。馍是死面做的,很硬,掰碎两只馍,我的手指已经累得比馍还僵硬了。

然后服务员把碗收走,送到厨房里,加上汤料和牛羊肉一起煮,煮好之后再端上来,每只碗都有编号,所以该是谁的还是谁的,绝对错不了。

那碗泡馍吃的真不舒服,死面做出来的馍(我们称之为烧饼、火烧)吃下去后胃里感觉很难受。“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给人感觉:老孙家羊肉泡已经难以与“地道西安小吃”这个名词挂钩了。

“樊记腊汁肉夹馍”——外焦里嫩

肉夹馍、凉皮、臊子面,这些西安特色的小吃已经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了,在青岛我就经常去台东“张大妈”家吃那里的肉夹馍和臊子面,好吃实惠,百吃不厌。到了西安,当然要吃正宗原产地的了。那日傍晚,孝民带着我走了好几条街才找到“樊记”,孝民说樊记是很正宗的老店。

果然生意兴隆,店堂里座位坐得满满的,柜台窗口还排着长长的队伍。这里的肉夹馍确实好吃,外焦里嫩,秀色可餐。咬一口,满嘴流油,香的很!不仅肉夹馍好吃,那粉丝紫菜汤也很好喝,连续吃了两天,很满足。

踅面——世界上最古老的方便面

去合阳那天,朋友们一致推荐我吃踅面,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方便面,离开合阳吃不到的。”

踅(踅摸的踅,独xue音二声)面是陕西省合阳县及渭南地区独有的,为当地人极为偏爱的风味小吃,据说是韩信发明的。

相传西汉高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为了解决10万大军吃饭问题,韩信动员当地百姓用荞麦烙薄饼晾干之后再切成面条,给军队当口粮,行军打仗饿的时候,把干面条用水泡开便可充饥,既方便又省时,避免了埋锅造饭带来的麻烦。

去洽川黄河湿地的路上,经过坊镇,朋友说这里田茂林家卖踅面卖了三百年,非常有名,于是我们到茂林踅面馆吃了一碗踅面。

不一会儿踅面就端上来了,薄饼切成的面条和凉粉,用热水烫过之后,加入辣椒油搅拌着吃。踅面很劲道,嚼着很香,只是因为我的食道在中午吃黄河草鱼时给辣伤了,不敢吞咽,故而吃了小半碗。也算见识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方便面”。

黄河草鱼——吃它时候,把我伤了

去黄河湿地,朋友准备了一条十五斤重的黄河大草鱼,中午在农家乐饱餐一顿,一大桌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吃的很舒服。

农家大嫂的烹饪手艺确实很棒,那条大草鱼身子切段做家常红烧,火候恰到好处,鱼肉吃起来特别嫩、特别鲜美;鱼头鱼尾炖的汤,味道简直绝了!陕西人爱吃辣,饭桌上通常都有一碟红彤彤的辣椒油,那是免费的佐餐料,“辣椒一碟菜”就是陕西几大怪里的其中一怪。那道红烧草鱼自然也放了红辣椒的,可能那几天跟着陕西朋友吃辣吃的习惯了,本来那鱼的味道十分鲜美,但总觉得辣味还是不够,于是想再吃点辣椒提提味儿,正好此时老板娘送上来一小碟切碎的青辣椒,于是乎,挖了一小勺填进嘴里。刚嚼了几下,突然感觉不对:哇,好辣!赶紧咽下去。这一咽坏了,从嗓子眼、食管、一直到胃,立刻像给硫酸灼伤一样,火辣辣的剧痛,眼泪顷刻而出……

伤了!真伤了!直接连唾沫都不能咽了,估计食道已经肿的没有缝隙了。连续疼痛了两三天,不敢吃饭,只喝“王老吉”。后来才知道,我那一口吃下去的,是当地最厉害的“青辣子”,因为很毒辣,连当地人都畏惧,而我却不知深浅地一口吃下一勺子,遭罪得教训,以后再也不敢不问青红皂白贸然馋嘴了!呵呵。

大红枣——真正“食枣大如瓜”

在西安逛市场,见到处都是卖核桃和大枣的,令人惊讶的是,枣子的个头都比核桃还要大,干枣即如此,如果鲜枣的话,那岂不是更大?可是心里还是禁不住的疑惑,为何呢?因为李白的那首诗。

李白的《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文曰:“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偶尔去了趟崂山,便惊诧崂山的枣子像瓜一样硕大,想当时李白也是常在长安的“京漂一族”,按说长安枣子都这么大,那见了崂山的大枣子,李白应该“见怪不怪”了啊!

有了疑惑自然要向当地人请教,孝民弟解释:以前陕西出一种很袖珍的小枣——“铃铃枣”,现在不多见了,可能李白那时候长安多是铃铃枣,没有大枣,所以才夸崂山枣子“大如瓜”。

原来如此,或许或许。哈哈。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270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