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弄里的古县中渡游记

走四方
2019-10-22

很多年前我在老单位时有个同事是中渡镇的,她说中渡是个古镇,那里有个英山柴油机厂,还有一条屯秋铁路,话里的意思是中渡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不过之前我曾听父辈说,他在那里剿过匪,那里的山路弯弯,拐来拐去有四十八个山弄······印象里中渡既遥远又神秘,就像躲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深山老林里。后来我走南闯北多了才知道中渡原来就在我们来来往往的湘桂铁路旁边,一个曾经的古县治,我想什么时候方便了一定要去那里看看,一探究竟。

终于趁着清明时节从柳州扫墓的回桂途中,我决定和家人一道顺路从鹿寨拐到中渡,去寻觅一番古镇的人文古迹,体会一番古镇沧海桑田变幻的情感,去走走深山密林里的四十八弄,去揭开那层蒙在心头多年的神秘面纱。

一、千年古县治

史载中渡历史悠久,秦属桂林郡地,汉为始安、潭中二县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为常安县治,即今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南朝梁、陈为梁化郡和象郡地。隋属纯化和象二县地。唐属恭化和洛容二县地。唐太宗贞观(627年-649年)中,洛容县故治在今中渡镇白龙岩旁(今英山中学校园内),因前面洛江流经,故名,隶属严州。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洛容县改隶属柳州。宋嘉祐六年(1061年),洛容县城迁至今中渡镇。宋、元为古县和洛容二县地。明、清属古田和洛容二县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广西巡抚李经义奏请清廷批准,划永宁、永福、柳城、雒容和融县(今拆分为融安、融水县)等州、县边界的四十八弄山区,设置军事管理区中渡抚民厅,指挥周边各级防务,厅署设在今中渡镇北门,属桂林府。民国元年(1912年)10 月,撤销军事管理区中渡抚民厅,设中渡县,县治在今中渡镇。1949年解放后为桂林地区百寿县中渡行政办事处,后改为中渡县。1951年与榴江、雒容二县合并为鹿寨县,先后设为第三区、英山区、人民公社、区公所等,1987年5月设镇至今。

四十八弄里的古县中渡

中渡古镇街道

中渡,顾名思义,即是与渡口有关。旧时中渡有旧县、茶亭、新县三个洛江上的渡口,清末中渡抚民厅厅署设在茶亭这个中间渡口,因之称为中渡,中渡镇名由此而来。

中渡古镇距鹿寨县城26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它既是鹿寨、融安、永福三县的结合部,又是鹿寨县西北边陲的经济重镇,境内奇山秀水,民风淳朴,素有“四十八弄的明珠”之称,是广西省的历史文化古镇。由于境内有座名为“鹰山”的孤峰,鹰山也可读为英山,中渡镇以前称英山镇。

二、四十八弄的门户

从鹿寨到中渡的公路就在四十八弄的山间盘桓,不但坡陡还弯多,有些路段连续几个几乎九十度转弯的陡坡,使人紧张得不禁双手紧抓方向盘,常常因为用力过度而手发酸,过后松手一看掌心通红留下一道深深的手把印,就连坐车的人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一直都是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我在雨雪和大雾的天气里开车到过龙胜、资源和湖南的双牌,觉得其紧张的心情也不过如此。

四十八弄的弄,是山与山之间形成的洼地或较为平坦的空地,这些空地有自然村落和农田,如积水的洼地则成天然塘堰,山弄里或怪石密布,或草芥蔓生,各具风景。居民则以壮族为主,还有侗、瑶、苗等少数民族,他们散居在各弄之间,或独处,或群居,有的单门独户,有的整村整寨居住。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各户、各村寨之间来往稀疏,有的几乎与世隔绝,就像桃花源一般闲静。弄名也随意而取,如布袋弄、秤杆弄、麻花弄、大向弄、野猫弄、吊井弄等等,其实“四十八弄”并非具体数目,而是泛指很多的意思。

四十八弄里的古县中渡

山弄里的美景


四十八弄的山,层峦叠嶂,峰峦兀起,山形陡峭,灌木覆盖,直耸入云,令人生畏。四十八弄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山有洞,洞洞相连;地上,怪石突兀,沟壑纵横,犬牙交错;地下,坑洞星罗棋布,暗河无数。弄里山重水绕,地形复杂,如同迷宫,弄与弄之间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仅通过石峰之间的隘口相通。由于地形险峻,历史上四十八弄屡屡成为土匪和绿林豪杰的聚啸之地,明代的韦朝威、韦银豹,清代的陆亚发,都曾率部众盘踞于此,与朝廷对抗。而智有小诸葛之称的新桂系将领白崇禧在民国时期的1925年4月,率军追击沈鸿英残部至四十八弄的金竹坳(临桂、永福交界处)时亦畏险峻,生怕中伏只好知难而退,另行计谋。

其实四十八弄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它古已有之,是当地人对一片具有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区域的概括,如今的四十八弄包括鹿寨、融安、永福等县域的山区。

四十八弄里的古县中渡

西眉山顶的炮楼


古时从桂林到柳州的陆路交通因为大山的阻隔极其不便,当时有两条路到柳州,其中一条是经荔浦、鹿寨到柳州,虽然基本上是平原地带,但为了绕过架桥岭这座大山,拐了一个大弯,路途遥远,在以人力步行的时代,其艰难可想而知。还有一条经百寿、中渡到柳州,虽然要从四十八弄的大山中穿行,但还算便捷,因此,一般的商贾都选择从此路到柳州。四十八弄的水路洛江也流经中渡。中渡镇就位于洛江边上,扼四十八弄出入隘口与洛江水道和桂林到柳州的陆路要冲,向来是商贾往来,军旅盘桓之地,是明清时期繁华的古驿道。现在从这里有公路通向大山深处永福县百寿镇和融安县的泗顶镇,新修的湘桂高铁也从这里穿过西眉山隧道后在不远处建有鹿寨北站。

经过一路颠簸终于看到了路边竖立的中渡路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矗立在山顶上有棱有角的灰色楼堡,有人说是水塔,我觉得不像,哪有方形的水塔呢?当地人说,那是炮楼,清咸丰二年(1852年)当地政府为防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中渡城制高点西眉山顶修筑的。该炮楼分两层,一层用山石砌成,用混合灰砂夯实;二层为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当年它居高临下,扼控中渡城和通往四十八弄的通道。

西眉山是中渡的胜景之一,位于古镇西面,它拔地而起,雄奇俊秀,树木葱茏繁茂,山顶炮台凌空而起,在蒙蒙细雨中,山上云缠雾绕,景象颇为壮观。在上山的入口处立有《西眉山碑记》,上刻有邑人赞西眉山胜景诗一首:西眉耸翠可人看,矗立碉楼接蔚蓝。袅袅云烟漠漠雨,天然图画米家山。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58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