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走四方
2019-08-07

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

活动于15世纪后半叶的尼德兰著名画家还有:

雨果·凡·德·古斯(又名胡果·凡·德·格斯 Hugo van der Goes,荷兰画家, 1440-1483年),其代表作有《三王礼拜》、《波提纳里祭坛画》、《马利亚之死》等。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国王朝拜/蒙福特祭坛画》,1470年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波尔蒂纳里三联画》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圣母之死》1480年

普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代表作有《旷野中的约翰》、《耶稣诞生》、《哀悼基督》等。

《荒野中的圣约翰》这幅画中,施洗约翰的形象具有普通人那种感情温厚的特征,洋溢着人道主义的魅力:在天边的旷野中,圣约翰孤独地凝神沉思,他赤裸双足,形容枯槁,右手支撑头部,心绪郁结,但目光仍显得仁慈和善。陪伴他的是一只象征圣灵的小羊羔。整幅作品情调低沉,金色的基调更增强了忧郁和伤感的气息。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旷野中的约翰》

《耶稣诞生》描绘的是耶稣诞生时的夜景,以小耶稣的身体作光源照亮了圣母的面庞和一部分画面,另一部分画面则隐没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时画面上出现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一特色在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耶稣诞生》

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北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圣母子》、《马丁·凡·约万亨像》等。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 圣母子与天使》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圣母子》

西罗厄姆斯·博什(希罗尼穆师·博斯c.1450-1516年)尼德兰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最独具特色的画家。20世纪以前,人们对他的了解和研究甚少。超现实主义画派崛起后,才对他进行了重新评价和研究。他的画风平整细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融进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用各种怪诞的形象和奇异的画面来影射教会和当时的社会。在他的绘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妖魔鬼怪,荒诞离奇的组合,灾难四起的恐怖景象以及人类的种种邪恶。他的作品无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同时也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了人的情欲被压抑后的宣泄。博什具有高度的造型能力。他的作品反映出尼德兰画家对细节的偏爱,对风景描写的重视。他的代表作有三联画《人间乐园》、《圣安东尼的诱惑》、《愚人船》、《干草车》等。

博斯创作的年代,正值西欧封建制度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宗教和社会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时期。这种沉闷而烦躁的社会现状,使画家对人类统治的世界丧失信心,从而流露出某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他把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通过扭曲和变形的手法反映在他的画面中。可以说,在他的画中,人类的理性文明已荡然无存,到处充斥着荒诞、怪异、混乱和疯癫的狂躁。而深受基督教神秘主义影响的他,又把基督教传说中的圣人,特别是那些经历了各种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仍然保持着内心坚定信仰的圣人,当成了自我拯救的榜样和精神的寄托。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人间乐园》

《圣安东尼的诱惑》是画家为里斯本的圣约翰教堂而作的祭祀画,描绘了画的主角圣安东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画面中心的圣东安尼跪倒在地上,孤独而又无助,各种魔鬼幻化成的离奇古怪的怪兽、恶魔重重围困着他。读着《圣经》的老鼠、披着铠甲的鱼、拿着刀坐在篮子里的猴子、人面兽身的怪物,天空中飞翔的轮船、远处的屋顶上饮酒作乐的传教士、裸体的女子,一个从楼上跳下的人在画面的左上方,出现了熊熊烈火,喷吐的火苗施虐地吞噬着远处的建筑物,浓重的黑烟遮掩了大半个天空,无助和毁灭的气息笼罩着大地。仿佛整个世界都疯狂了,所有的魑魅魍魉都粉墨登场,扭捏作态地尽情狂欢着。整个画面中,各种各样想象中的魔怪被刻画得匪夷所思而又生动形象。博斯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影射出教会的黑暗、宗教戒律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黑暗。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圣安东尼的诱惑》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愚人船》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干草车》,1485-1490年

尼德兰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昆丁·马苏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安特卫普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集中了许多银行与交易所。他的代表作《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生动表现了银行家的活动与生活。马苏斯早年受波茨与梅姆林那种细腻平整的尼德兰传统画风影响,后受意大利艺术家,特别是达·芬奇的影响。他常常与风景画家帕提尼尔合作,由后者画风景,他画人物,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家合画作品的先例。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

约阿希姆·帕提尼尔(又名乔吉姆·帕特涅尔/帕蒂尼尔 joachim patenier)虽然不是独立风景画的创始者,但他却为尼德兰风景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作品中风景占据了最主要的画面,即使表现的是宗教题材,人物也居于次要的地位,并且常常是请昆丁·马苏斯等人画的。他画的风景画并不是实景写生,而具有幻想的全景画的特色和人为雕琢的痕迹。画面视野开阔,以深调子为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重重叠叠的山峦、江河、森林,代表作有《圣哲罗姆》、《逃往埃及》、《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等。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石屋下的圣杰罗姆》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逃往埃及》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

16世纪60年代,爆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它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el 1625—1569) 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独立风景画的开创者,同时被誉为专画农民生活题材的天才。早期作品中表现出受过博斯的影响,成熟期的作品中充满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的形象,如《农民的舞蹈》、《农民的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以后他的兴趣转向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描绘尼德兰人民在西班牙统治下的生活与斗争、抨击和揭露战争的罪恶。他的作品是当时普遍的社会情绪的反映。

勃鲁盖尔对农民的形象和生活细节观察入微、描绘如真。他后来虽然离开农村,但常常去农村,他身着农民的服装,带着礼物参加农民的节日庆典,体察各方面的细节,然后再现于自己的画幅中。《农民的舞蹈》1568年,是一幅风俗画,描绘的是一群农民在乡村空地上跳着笨拙的舞蹈。人物形象天真、纯朴、憨厚,性格豪迈、乐观,是一群饱经风霜、受尽压迫的农民肖像画。人物装束富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画中环境有地方特色,不失为一幅写实的风景画。从农民们使用的生活用品可见静物写实之功力。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农民的舞蹈》

《农民的婚礼》1568年,就正面反映了农民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为了使图画和农村的简朴气氛相适应,艺术家有意让所有人物的衣着单调一色,明暗大为淡化,甚至将阴影省略。另外画家构图设色的高超技艺同样惊人,他以从餐桌一端斜向展现纵深的形式把众人围聚就餐的情景表现得条理清晰,空间效果非常好,是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对角线构图法。墙上仅用一席绿色帘布使得新娘及家主所在位置突出,也使得主题集中,虽是普通农家的宴席,却洋溢着隆重甚至圣洁的气氛。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农民的婚礼》

勃鲁盖尔在发展尼德兰独立的风景画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描绘尼德兰美丽纯朴的田园景色,因此他的风景画具有开阔的意境,如他的田园风景组画:《收割干草》、《收割》、《牧归》、《雪中猎人》、《暗日》,表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与农民的劳动,情景交融,生机盎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尼德兰农村景色与生活的动人写照。这些风景画不是假想的和拼凑的,而经过了认真的观察写实,将景色和人物融合为一个整体。

《收割》1565年,画面描写了一伙正在休息吃饭的农民,有的抱着酒罐子仰脖而饮,有的则拿着瓜瓢做成的大碗在吃着,充分勾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收割》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牧归》1591年

《雪中猎人》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画家基本上是采用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觉。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雪中猎人》

1556年,勃鲁盖尔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他采取幻想的和写实的形象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从民间谚语和传说中选取题材,寓严肃的主题于风趣的表现中。这变化反映了他对尼德兰社会问题的关心,其作品如铜版画《大鱼吃小鱼》《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等,或对世道人情进行讽刺,或隐含对西班牙的暴虐统治的抗议。

《尼德兰的寓言》是勃鲁盖尔重要的风俗画之一,充满了现实伦理批判色彩。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活本身的机智而夸张的阐释。从其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品味其中的讽刺与幽默。(例如,在画面的中央,有一个人在给猪撒玫瑰,将美好的事物至于这种境地,是“对牛弹琴”的无奈,还是当事人本身的愚蠢与无知?)勃鲁盖尔的这幅作品,带有细密画的特征。俯视的、散点透视的构图使画面失去了中心焦点,然而,画家却运用建筑物将看似杂乱的画面统一起来。画家在对人与社会的深刻思索中注入了不无荒诞的创意,他运用幻想和虚构的手段,以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悲剧性看法。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尼德兰的箴言》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

在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者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勃鲁盖尔创作了《伯利恒的户口调查》、《伯利恒的婴儿虐杀》等作品,以"故事新编"的方式暗示了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横行暴敛、残酷屠杀的情景。1568年创作了《绞刑架下的舞蹈》、《瞎子引路》(又名《盲人的寓言》),前者歌颂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与乐观主义精神,后者警告人们要注意可能出现的盲目因素。勃鲁盖尔以艺术为武器,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绞刑架下的舞蹈》: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活动受到血腥镇压,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被迫转入低潮。但是不屈服的尼德兰人民并没有放下武器,他们分散进入海上和森林,用游击战来打击敌人。进入森林的游击队就是尼德兰历史上有名的“森林乞丐”。《绞刑架下的舞蹈》很可能描绘的是这支队伍战斗生活的一个场面。画面前景中间的山岗上,树立一副被遗弃的绞刑架,这里曾经是西班牙人绞杀起义者的刑场。绞架下方是牺牲者的坟墓。透过这死亡的标志,是一望无际的尼德兰大好河山,美丽的大自然似乎无视人间的苦难沧桑,依然显现她的妩媚诱人。画家着意描绘这么一个情节:一个游击战士辗转于森林山峦间,突然看到这一绞杀反抗者的绞刑架,他们无视敌人的威胁,而是在它下面即兴歌唱、舞蹈。只有伟大的民族、勇敢的人民才能这样。画家有意在画面左下角画一个背向观众正在大便的人,这种不雅的情节正是对西班牙人的嘲弄和蔑视。这幅画表现了尼德兰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西班牙统治者残酷屠杀的鄙视与嘲讽。勃鲁盖尔深知此画的社会影响,在他临终前嘱咐妻子把它毁掉,以免家人遭到不测,由此可见画家作此画的深意了。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绞刑架下的舞蹈》

《盲人的寓言》:在圣经故事中,耶稣对法利赛人说:“他们是瞎眼领路;若使盲人领盲人,二者必皆落入坑中。”尼德兰民间谚语也说:瞎子牵瞎子,一起倒霉。在《盲人的寓言》中画家为我们描绘这样一幅生动的场面:6个瞎子互相扶持着,沿着画面的对角线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动,却不知已陷入险境,领头的第一个瞎子已跌入壕沟,紧接着的一个被牵动着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将是同样的命运。画中渗透着画家对尼德兰革命的失望和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具有人生和社会的普遍意义。画家使用的形象语言十分贴切和深刻。一队富有个性和自以为是的瞎子,毫不怀疑的搭肩而行。背景是一派和平宁静的大自然,耸立的教堂,整齐的绿树掩映的农舍,树下的耕牛在静静地食草,一群快活的飞燕绕着教堂嬉戏追逐,世界如此美好,可是盲人一无所见,还是执着地盲目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为首的一个倒下,后面的一群都必将落入坑中,由于他们弄不清究竟是谁之过,也只好互相埋怨了事,这是画家对人类命运发出的一个警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由盲人来引路,否则必遭大难。有人认为勃鲁盖尔的这幅画是16世纪欧洲绘画的顶峰作品之一。深刻的哲理寓于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中是勃鲁盖尔的艺术特色。他所创造的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具有尼德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即使是夸张,也没有脱离生活真实这一根本。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盲人的寓言》

《通天塔》1563年,取材旧约《创世纪》,传说挪亚后代迁居南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直达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勾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民族语言的来源。 画家以宏大的构图来描绘通天塔((一名“巴别塔”),以云雾拦断显示通天塔之高,以风俗画手法描绘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画家以细密画的技巧功力,描绘了众多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借以揭示人战胜大自然的力量。画家在这一幅圣经寓意画中表现了“天意”与人在改造世界时的不可调和性,人与自然的斗争具有英雄气魄,同时也充满悲剧性。

西方艺术史:尼德兰文

《通天塔》

艺术宝库带您进入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艺术的美,生活的美!艺术宝库是美术爱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艺术的集大成者,美术资料丰富全面,供艺术家们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有需要请联系微信:glailp-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65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