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中东铁路遗址黄房子荒废现状

走四方
2019-03-27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近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检查发现的问题,对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的城市予以通报批评。其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因“搬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后,街区长期空置”赫然其间,并要求其于2019年5月31日前将整改情况报告分别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一时间,引发了黑龙江社会各界的一场关于老建筑的大讨论。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黄房子”一侧,一辆119路公交车驶过。

今天,《黑龙江头条》来到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黄金地带的“黄房子”,在这片仅存的百年铁路民居建筑群里,比原汁原味的俄式建筑更深刻的,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氛围与人文价值。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黄房子”一瞥。

若说到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街区,除了如今修缮完好并加以利用的老道外,剩下还在空置的,这里绝对不可不提。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杂草丛生、枝丫拦路的“黄房子”。

“黄房子”,东起交通街,西至海城街、公司街,南起木介街、繁荣街,北至联发街、西大直街、花园街,是这一街区中的黄色砖石结构房子的通称。这片老建筑始建于1898年,是为当时修建中东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所建的集体宿舍。

据考证,中东铁路始建于1898年,最初的选址在现在的香坊火车站。在香坊区一带修建铁路的同时,俄国人选择了秦家岗(即南岗区)作为管理机构的落脚点,从1898年开始,由首任工程师列夫捷耶夫主持设计并修建,在花园街附近,由大直街、木介街、海关街、红军街、耀景街等街路围合形成四个街区,当时称为“新城子”,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黄房子”铁路员工住宅区。

在当时,这里是哈尔滨最繁华的俄罗斯社区。曾住过俄国铁路建设的“高层”,也住过国外设计师与艺术家。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花园街405号目前已经贴牌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上书“建于1928年,原为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

这里前后聚集过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的正面与反面人物。“黄房子”里曾住过当时公报的总编辑及张冲、彭真、高岗、林彪等革命者,也住过李少庚、蔡运升等上世纪20年代末的“知名”汉奸。

除了这些政治人物,很多文艺界传奇人物也从“黄房子”起家,包括对我国早期爵士乐具有影响力、上世纪30年代成为上海百乐门当家表演乐队的灵魂人物、苏联人民演员隆德斯特列姆。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如今破败的“黄房子”上,还可以依稀看出当年的神韵。

那时候,这些“黄房子”门前屋后栽满了美丽的丁香树。每到花开之际,未见丁香花,已先闻到幽馨的花香。时至今日,好多“黄房子”周边还依然挺立着丁香树,虽然有些孤单,但它们执拗地在证明,这里曾有过冰城花季盛景……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上世纪50年代,“黄房子”的所有权交由哈尔滨的铁路部门。这也许是“黄房子”得以留存至今的一个关键,那时候住在这里的铁路职工,有着一段最为美好的生活。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住进这片民宅区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铁路职工及家属,房子不够住了,后来就在院子里见缝插针地盖起许多平房,甚至一夜间就搭靠在“黄房子”身边“变”出一个棚子来……从此彻底打破了这里原本平和、幽雅、充满贵族感的生活气质。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空置的老房子,有些门窗已经贴上了蓝色的铁片。

到上世纪80年代,很多老铁路职工走了不少了,“黄房子”租住给了附近的打工者。一些老式的门窗坏掉后被扔掉,换上了铁门窗。大量的花果树也在这里从此绝迹。

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黄房子”附近形成了著名的装饰大市场。大量来自南方的手工业者和小作坊仿佛一夜间涌入,装饰材料商店、废品收购站、食杂店在临街的“黄房子”里遍地“开花”。尤其是这里由于没有集中供热,冬季房屋的取暖全靠烧火,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黄房子”一瞥。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2005年,由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等单位发布的关于《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文本中,对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功能要求如下:重点保护好风貌区的整体环境,恢复风貌区的居住形态,保护好近代优秀建筑,加强市政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适当调整用地功能,使传统风貌区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申报资料中的硬通货。同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年,哈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该保护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2002年,哈市政府批准了该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将该规划方案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报省建设厅、文化厅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同年,哈市城乡规划局组织进行了7轮规划设计方案招标。”

据黑龙江省历史学家李兴盛教授介绍,2004年5月,规划部门再次组织编制了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方案。

“规划注重了对历史建筑完整保护,恢复历史风貌,拆除非历史建筑,更新基础设施,整修历史建筑,设计了5个不同的主题空间,分别是中心广场、民俗花园、咖啡花园、啤酒花园和艺术花园。当年8月,规划部门又编制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在以前的规划基础上增加了新建建筑的面积。当年9月,哈市规划局又做了4个街坊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2005年,哈市规划部门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竞赛。在这次竞赛上,可谓云集了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规划设计团队,还请来了国内最权威的评审团队,当时的英国文化委员会也参与其中。在5个月的时间里3次对一个保护街区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这在哈市的规划史极为罕见。”

2011年,项目准备开工。“未办理环保部门审批手续的业户依法责令关停,不适合在居民区生产经营的商家业户按规划迁出”。南岗区环保分局按照海城街及花园邨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工作的整体要求,向173家在花园邨周边居民区内产生噪声和油烟的商家业户下达了改正决定书,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1年3月初,哈市南岗区将103家污染业户“请”出“黄房子”区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花园街征收项目看护巡逻队办公室,如今上面写这个一个大大的“拆”字。

同年3月21日,哈市城乡规划局、南岗区政府及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召开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命名专题论证会。

经专家论证,“哈尔滨·1898”成为这一项目的新名称,计划将花园街改造项目建设成为集商务创智、风情休闲、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冰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在那一年,“黄房子”的保护性复兴规划仿佛一夜之间要从纸上跳到现实中……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9年,我们保住了“黄房子”不死,却没能让“黄房子”新生

曾经“华丽”的“黄房子”,如今大多已开裂、破损。

可惜,9年过去,直到我们等来了一则通报批评,“黄房子”残垣依旧。

文中资料来源:

  •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行将消失的“黄房子”——探访哈尔滨花园街中东铁路职工住宅街区 顾乐才 2015.3.18
  • 东北网 哈尔滨:百年黄房子的“记忆重构” 2011.11.17
  • 大话哈尔滨 再见“哈尔滨·1898”,再见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史颖 2018.4.10

文中图片均出自黑龙江头条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1186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