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记:平遥古城 作者 一搏

浩雨
2007-11-24
(原创)北方游记之十一:平遥古城
2007年11年24日 11:58:47 作者: 一博


                                  北方游记之十一:平遥古城



十一月六日,我们驱车到这次出行的最后一站----平遥古城。一路上,导游姑娘给我们介绍一些历史常识:

走近古城,古朴、怀旧的感觉扑面而来。从平面图上看古城东西各开两城门,南北各开一城门,加上城内街巷纵横,割锯成块,导游告诉我们此型犹如一只寿龟,我们浏览城区就像在龟背上行走,故有“龟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之说。



庄严的古城门





斑剥的城墙





拉洋车的老人



这就是关云长的大刀





平遥古城是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清末的金融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而这一切的起源竟然是因为山西人多地少,且十分贫脊,于是一部分人开始经商,某种程度上讲是被逼无奈。有一首歌叫“走西口”,歌颂男女分别时的情感,其实走西口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行当,成功者屈指可数,艰辛的路途、险恶的路匪,大多数倒在北上蒙古或西域的路上。所以平遥的繁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他们毕竟成功了,晋商所积累的银子竟然多于清政府国库,难怪当年慈禧逃难到山西竟然向晋商借钱。以后清政府对晋商更是宠爱有加,在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仅盐商这一块就让山西的民族经济得以壮大。



繁华的古街








古老的街楼





信步古街,别有情趣



晋商的伟大成就之一当属创立了“票号”,也就是中国民族银行的前生,起因是商品流通中必须携带大量现银,这就给了劫匪滋生的土壤,同时也产生了镖局行当。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流通的安全,于是产生了“票号”的雏型:凭一张票据就可以异地取款交易。这一新生事物很快地得到蓬勃发展,山西票号向全国放射型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易,既安全,又便捷。“票号”的发源地“日升昌”一联为“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就是真实的写照。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晋商的聪明与智慧。然而,历史的进程终于使得这一壮举半途而废,其原因大致有:国外资本的进入、国内银行的发展以及政权和社会制度的变更。





这就是著名的日升昌记





当年的银票



我们信步来到著名的大成文庙,顿感科举氛围、墨笔之香。已过数百年,大殿前的香炉里仍然清烟渺然,当然是现代游人为子女所敬。孔仲尼的画像必不可少,而展厅里当年考生的文稿更让人赞叹,有朋友说,内容算是看不懂了,仅这蝇头小楷就让我们望尘莫及呀!有联为:“道与天地参,功满天地,名满天地;书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读来好不悲凉,原来这应试教育,追求功名也是我们的国萃也!





大成殿





不灭的香炉



一块大石上狂草为“独占敖头”,大家纷纷留下影像,以求何意?







                                    路遇龙门,大家纵身而跳,梦想成真?



走在繁华的“明清一条街”上,惊叹保存得如此完整,当年的红卫兵还算是手下留情,商铺里的商品大多是极具地方色彩的工艺品,路边散摊着难辩真假的古玩。导游热心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地的特产工艺:推光漆制品,我们都忍不住购上一、二作为纪念。



平遥古街





精美的牌坊



细心的导游将午餐安排在一家仿古客栈,店铺古朴又不乏兴隆,吃着地道的山西小吃,热气腾腾,好不爽快!





这面食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称呼?





客栈与餐馆还就是不同







永安客栈



午饭后,我们浏览了平遥县衙,堂内摆设明显有后人的做作之举,但其建筑群却仍然给人以蔡想,导游适时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些解说,听来更加深了对当时县太爷的映像,掏出手机尽可能地留下一些图片,以便以后品味。有好事的同事窜上县太爷的案作,装模作样地高呼“升堂”!引来一片哄笑声。有意思地是大堂之后还有二堂,原来这里是相当于现代的“民调”机构,能不付之大堂的民事诉讼尽量不必大动干戈。堂上的一幅对联足以表达其含意:“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可见这县太爷还是一个亲民之官了!而大堂门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却又描绘出县衙的威严所在。



天理国法人情



县太爷文案比想像得逊色





亲民堂



县衙大门



据说县太爷并不奢华,与晋商相比仅区区小利,于是有联为证:“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读来不禁哑然而笑!





这就是当年用来打屁股的东东?



团队旅游,蜻蜓点水,中国文化之悠远,仅凭如此足量难以胜任,留着细细品味吧!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655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