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驴友遇险苦逼的驴友图

走四方
2013-01-19

最近一则关于驴友遇险的新闻与三沙有关,这是比较新鲜的,至少在我国成立三沙市之前,还没有此类新闻爆出。

24名“驴友”分别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浙江重庆等地,是通过网上组团的方式聚到一起出游,其中导游是三亚本地人,向每人收取了8500元的团游费用。为此,海南省旅游委专门发布安全警示,目前西沙旅游尚在规划中,并未对外开放,广大游客不能搭乘渔船或其它交通工具赴西沙旅游。

当然,新闻也毫无例外地提到了“救援费用”,据称,来回路程需十八九个小时,仅救援船的燃耗费用就达到40余万元,从文中看,大约是由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承担的。

这次的遇险事件,已经很清楚是当地监管不力,既然西沙旅游尚未开放,却有那么多“黑导游”在网上招揽生意,价格从五六千元至七八千元不等,如此高的收费,难怪旅游者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所以遇险又获救之后,新闻没有像以往那样纠结于“救援费用谁承担?动用公共资源谁负责?”此类的老生常谈。

从内心来讲,每次我看到类似报道中类似的话语,气都不打一处来。

且又不断叹息——这些苦逼的驴友啊。

现在的媒体上,关于驴友通常有三类报道方式:一是刚出校门不久或是刚刚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放弃工作来个长时间的旅行,比如环游中国或是骑行至国外之类的事情,磨练意志的同时也趁年轻先看看世界;二是工作时间长了对人生以及一切都产生了厌烦和怀疑,干脆辞职了之,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这种方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间隔年”;三是新闻中经常出现的与“遇险”挂钩的人,他们平时工作,只在周末或者假日以组织的形式参与户外活动。这一类人也是最常被追问“救援费用和公共资源”的人群。

老实说,仅以这三类人来代表“驴友”,以他们从事的活动来概括中国的户外运动,实在是浅陋之极。这充其量只是户外运动中比较普及的一种。而大部分记者们也并不愿意探寻近几十年来中国户外运动的真正发展与轨迹,看不到各类户外运动的发展不仅远远领先于政府的管理措施,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也是难以估量的——他们只看到每一年都有不少“驴友”遇险事件,而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无解的“救援费用和公共资源”。

至今我未看到媒体上有相关文章为中国那些真正热爱户外运动,勇于参与户外运动的人们正名(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以虚荣为目的的“假户外”,这些人不在此之列)。探险精神与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若无这样的精神,只怕人类现在还生活在洞穴中。

如今户外店在城市里遍地开花,类似于冲锋衣、登山鞋这样的服装也不再是户外人士的专用,爱好旅行的人们几乎都有那么几件。而20年前,目前中国最大的户外用品连锁店三夫还只是北大某个门外的一间小小店铺,因为小,帐篷都是吊在屋顶上的。屋里被户外用品挤得满满当当,老板张恒的小小办公桌也挤在中间。

我还记得那时的一些登山爱好者们以硕大的军用背包代替登山包,这种包除了容量大、结实之外,完全没有任何背负系统,这对登山者的体力与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好的登山包也是有的,如当年极为流行的“派格包”,但价格很高。因为这一类产品彼时都属出口产品,并不针对国内市场。正如那时北京的秀水街也是户外产品的一大集散地,在那里能淘到不错的户外服装和用品,比如THE NORTH FACE的帐篷等等。

20年来中国的户外运动无论从方式还是参与人群,都是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着。但人们对此类人群和运动的认识却几乎原地踏步,政府部门更是如此。他们几乎忘了,如今许多“摇钱树”一般的景区,当年正是由户外运动爱好者们踏足和发现的,而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让当地政府意识到实在是有利可图。于是,圈地运动开始,划为景区,售票,再然后出台规定,禁止驴友入内。

位于被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小五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老赵是小五台山脚下的一户村民,因为常年接待爬山的驴友,早早地就发家致富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从城市近郊的某个农家乐,到远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嘎玛沟,驴友们的到来都会让当地人有钱可赚。而在藏区,若需向导或者背夫,直接去找村长就好,村长会公平分配,轮流让村民们来承担这项工作,轮流赚钱。所以,说户外爱好者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确是实至名归。

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怒江大峡谷这些地方,当它们还不是景区的时候,最早闪现的身影不都是那些深具探险精神,不畏艰难深入其间的人们吗?它们的美不是由这些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吗?如今它们被划片了,被管理了,却不是被保护得更好,管理得更好,而是忽然就变成了某种的“权利之地”,除了“规定动作”,想要以其他的方式来领略这些山川的美,却变成“非法”的了。

undefined

央视去年的纪录片频道播出了好几次《美国的国家公园》,看完之后,除了赞叹,还是赞叹。前有热爱大自然的先驱者不断深入“荒野之地”,冒着生命危险发现“荒野之美”,然后,从普通人到商人到国会议员甚至到美国总统,人们不断地倡导、呼吁、努力、建设,最终成就了美国的58个国家公园,这是留给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之美,毫不逊色,却只被割裂成一个个景区、景点,只求不断提高票价,赚钱,赚大钱。而赚钱为了什么——为了保护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地球的地质变迁吗?——最新的报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月9日给予中国三大著名景区湖南张家界江西庐山黑龙江大连池黄牌警告,督促三者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整改。

而另一个新闻提供的数据则更为有意思:“山东省范围内,以泰山景区为例,目前泰山设有80个检查站拦截非游览线路上山的驴友,2011年查堵驴友18600人。为此,泰安市专门发布公告,对未经批准从非游览线路进山的,给予相应罚款。而相对于这一违规成本,救援成本则高得多。2011年泰山天烛峰景区13名济南驴友遇险,此次搜救,调动了消防、公安、武警、景区工作人员等队伍力量,日均耗资4万多元。其中,仅泰山景区消防大队一天就消耗近万元。 ”——《齐鲁晚报》

且不说80个检查站需要耗费多少成本,明知有人拦截,一年仍有18600人想要采取“不走寻常路”的方式来感受泰山,这到底说明了驴友们的“执迷不悟”,还是管理人员的思维僵化。为何不能开辟相应的线路供驴友们探险野营,并且将那些检查站的“拦截人员”训练成巡山员和救援人员。国外早有成熟的管理体系,一个国家公园内有多种旅行方式可供选择,进入前先按照选定方式备案,大家各自走规定线路。并且其救援如何实施,费用如何承担,旅行者与公园的各类责任也有清晰的划分与说明。

想要流动的水,“堵”是无济于事的,遇事只知一味禁止,也只能暴露管理者的无能。

前年去九寨沟的时候,在景区门口看到一页宣传单,大约是说景区还开辟了相应的探险线路,有专人负责向导,有意向者可与相关人员报名联系——这是很好的方式,虽然目前还很少,但至少有人开始做了。

每每看到驴友遇险的报道,我也常常觉得难过,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2012年圣诞前夜,北京东灵山上,驴友“小飞”和“无碍”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其中小飞只有29岁,体力充沛,且还是领队之一。

本是一天来回的爬山活动,最终也发生悲剧,这只能说明大自然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严酷——热爱自然,但也要畏惧自然,这是此类事件不断给人们的警示。但可以预知的是,这都无法阻止人们深入自然的脚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我很希望媒体报道驴友的时候,不再总是一副等待救援的“苦逼形象”,也别总是拿“救援费用和公共资源”说事,说到底公共资源不就是用在公众身上的么?至于如何用得合理,用得公正,驴友们的行动一直在表明一件事: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国土的山山水水,他们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山河的美好与壮丽——当然在不违反任何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是,若根本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法律法规,又凭什么来批评这一群“苦逼的驴友”呢?

版权声明: 一起游平台版权声明 侵权联系:邮箱:163828@qq.com
17299024